第284章 疾苦与蛇(第2更)
暮色像一层轻柔的纱,缓缓铺洒在应天府某处乡里,一个收税的书桌上。
这里也是茶摊旁。
四十岁的户房新吏李修文,正就着这朦胧的光线,专注地核对税单。
他是个考了三次举人都名落孙山的寒门子弟,袖口还残留着家中病妻熬药的那股苦涩药香,丝丝缕缕,萦绕不散。
其实,就连负责复社党务的严山,都未曾察觉如今要加入复社,存在着诸多隐形门槛。
裙带关系丶不菲的入会费,甚至是否为江宁老乡,这些条件像一道道无形的屏障,不断将像李修文这样的人拒之门外。
李修文一直对复社满怀向往,渴望能成为其中一员,却始终求而不得,只能无奈叹息。
好在徐六首推行了吏员选拔考试,还实施了官吏合流的举措,这无疑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李修文这类人的仕途之路。
否则,他们或许穷尽一生,都难以踏入官场半步。
即便身为生员,身份比普通耕地百姓高不少。
可若不能进入官场,日子纵然能维持下去,却也会因为读过书丶有了更广阔的眼界,从而内心深处满是抱负无法施展的痛苦与无奈,仿佛一只被困在笼中的飞鸟,空有翅膀,却无法翱翔天际。
徐青在复社讲学的时候曾说过,人有两种「食物」,一种是物质层面的,用以维系生命的存在,这是不可或缺的;另一种则是精神层面的,它决定了你究竟是谁,赋予生命独特的意义。
李修文偶然间听闻这段话,就像在黑暗中摸索许久的人,突然寻到了一盏明灯,内心深受触动,久久不能平静。
成功考上吏员后,李修文收获了一份意外之喜。
衙门体恤他的难处,在附近工坊为他病弱的妻子安排了一份简单的活儿。
虽说工钱微薄,却恰好能抵消每月一半的药费。若是在官府合作的药铺买药,还能享受更多折扣。
这是徐青为新吏员们精心筹备的福利——由官府出面解决新吏员个人家庭的困难。
应天府作为试点地区,有足够的能力承载这份关怀。
毕竟这些福利,细算下来花费并不多。
而且,对于一个吏员而言,如果动起歪心思,滥用手中权力,谋取的私利远不止这些。
徐青也曾在内廷专门探讨过这个问题。
他深知,贪婪是人性的一部分,难以彻底根除,但贪婪的程度和方式却有着天壤之别。
有些官吏并非天生没有良知,只是被家境所迫,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偶尔会不得已冲破律法的底线。一旦破了底线,他们也会一步步被拉下去,同流合污。
这部分人,是徐青需要争取和重用的,不能坐视他们被豪绅勋贵污染坠落。
而且要维持国朝的稳定,底层官吏的作用至关重要。
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就等同于稳固国朝统治的根基。
只要这些人能得到妥善安抚,即便豪绅勋贵妄图造反,也不足为惧。
「稳定大于一切!」这便是徐青当下施政坚守的核心纲领。
大虞朝如今内忧外患不断,局势错综复杂,正因如此,稳定显得尤为珍贵,如同狂风暴雨中的定海神针。
徐六首手段强硬,犹如一把锋利的刀子,可他也并非嗜杀之人,不轻易滥用权力。
所以一旦有人撞到他的刀口上,那可得好好反思自己究竟犯了什麽过错。
李修文是众多崇敬徐青的士子之一。
像他这样出身寒门的读书人不在少数,得到新吏员福利之后,他们对徐青的这份崇敬更是与日俱增,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在李修文眼中,徐六首从不空口标榜要开创太平盛世,也不会用儒家的大同小康理念来迷惑众人。
他只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着世道的变革。
或许在变革的过程中,某些地方会经历短暂的混乱,看起来似乎更糟糕了,但从长远和整体来看,整个社会正朝着好的方向稳步前行,就像一艘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破浪前行的巨轮,虽会遭遇风浪颠簸,但始终坚定地驶向目标港口。
「老丈,您家五亩水田,按规定该纳粮一石二斗,绝不是去年正税的两石。如今朝廷推行一条鞭法,折合银币是……」李修文伸手拦住一位颤颤巍巍的老农,动作轻柔且从容,尽可能安抚眼前老农的不安和畏惧。
他又从包袱里掏出复社编写的《鱼鳞册辨伪要诀》,小心翼翼地翻开,指着其中用朱笔醒目勾画的段落,耐心解释道:「我念给你听,这里是对你家田地的详细说明,你看是否对得上……」
李修文格外珍惜这份能够实实在在做事的机会,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每一次与百姓的交流都全情投入。
徐青给新吏员发放的《鱼鳞册辨伪要诀》,就像是他们行事的指南针,是绝对不能违背的准则。
在这方面,徐青态度坚决,没有给地方官府丝毫自由发挥的馀地。
一切都以《鱼鳞册辨伪要诀》为准绳,或许在外人看来,这样的做法有些教条丶死板,缺乏灵活性。
但徐青心里清楚,每次推行新的法令,最可怕的就是条令含糊不清,一旦让下方官吏有了自由裁量或者肆意妄为的空间,后果将不堪设想。
譬如一个县令,若是滥用手中那点权力,任性而为,带来的可能就是千百家普通农户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大虞朝的百姓,尤其是农户,生活实在太过艰难。
历经两百年的土地兼并,如今仅存的自耕农,家底薄得如同一张纸,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成为压垮他们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徐青推出的条令,或许在某些特殊地区并不完全契合实际情况,甚至显得有些苛刻,但从整体来看,对绝大多数百姓而言,依旧称得上是善政。
就像在一片荒芜的沙漠中,虽然水源有限且获取艰难,但总归是给了人们生存下去的希望。
徐青现如今是愈发理解老首辅张太阿当初的所作所为。
身处庙堂高位,要维持朝廷庞大的运转,盘剥天下是难以避免的。
这就像是一场无奈的「作恶」,但关键在于如何「作恶」才能对朝廷更有利,如何在维持统治的同时,尽量减少对百姓的伤害。
…
…
附近茶摊的老板娘阿翠,提着铜壶在一旁偷听了好一会儿,终于忍不住插话道:「李书办,大伙儿手头都没有银币,要换的话,都得去刘员外家那儿。可他家那收粮的斗……」她一边说着,一边压低声音,鬼鬼祟祟地比划了一个倾斜的手势,暗示其中存在的猫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