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新朝制度(2 / 2)

以前大荣的吏员就只能做吏员,顶多就是从县衙升到州衙,或升到府衙,但杨正山却给他们制定了一条普升制度。

更员干到一定年限,也可升任为品官,衙役的能力和实力足够,也可普升入尚武司。

总之就是让更员和衙役变成真正的公务员,拥有足够广阔的普升前途。

当然,与科举考出来的进士官相比,这种从吏员升迁上来的官员肯定会有所不如。

杨正山只是制定了一个大体的框架,具体如何实施,到时候可以交给内阁和各部衙门来填补。

卫所制改为募兵制,就意味着朝堂财政消耗会加大,而更员和衙役变成公务员,也意味着朝堂需要给他们发工资,同样会加大朝堂的财政压力。

为了保证朝堂的收支平衡,杨正山决定提高商税,摊丁入亩,开设中央银行,发行纸币。

以前大荣的商税很低,二十税一,杨正山觉得十税一更合适。

至于摊丁入亩,其实就是配合分田制度进行的,将丁口税归入田地税之中。

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这项措施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官绅地主。给贫穷百姓卸下了沉重的锁,同时还能减少官更捞钱的机会。

由于徵税的对象是土地,官府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增加了大量可以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对活跃商品经济起了推动作用。

无地少地的农民摆脱了丁役负担,不再被强制束缚在土地上,让普通百姓可以从事其他的行业,进一步增加的经济的活跃。

而杨正山想要开设中央银行,发行纸币,也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大安的商业。

不过他想要发行的纸币不是为了代替金属货币,而是为了方便商业。

说是纸币其实不合适,更准确的说应该是银票。

即官办钱庄,官办银票。

与杨正山之前在重山镇发行的债票其实没有什麽区别,只是没有利息而已,

当然也不会收取手续费。

按照杨正山的想法,官办银票的最小额度是五十两,这就意味着普通百姓是用不到官办银票的。

一连数日,杨正山一直待在家中将他对朝堂的一些设想整理出来,他的这些设想都是根据前世的制度编制的,当然,也要考虑到这个世界的实情。

他已经在这个世界生活了四十年了,还在朝堂上做过官,对这里的一切都十分了解,所以他编制的这些制度和朝廷机构都是非常切合实际的。

将自己能想到的全部想了一遍,然后编写成册,杨正山就将其交给了杨承业。

他能帮杨承业的做的也就这些了,剩下的只能靠杨承业和朝堂上的众臣了。

「爷爷,这个」」杨承业看这样杨正山送来的小册子,满心的疑惑和不解。

虽然杨正山已经将自己的想法写的很详细了,但杨承业很多地方还是看的不慎明白。

「有什麽不懂的地方直接问我即可!」杨正山说道。

随后杨承业问了一箩筐的问题,杨正山一一作出解释,足足花费了一个多时辰,杨承业才弄清楚杨正山的想法。

等解答完杨承业的疑问后,杨正山又问道:「最近是不是西域大月很不老实?」

「嗯,不只是大月王朝,就连兀良胡族也在蠢蠢欲动!根据我们得到的消息,元良王已经与赤刺部和阿拉满部达成了协议,准备联合侵扰陇北镇!」杨承业道。

元良王庭已经分裂二十年了,但是如今元良王庭似乎又有统一的迹象。

当初的乌托小王子如今已经年过花甲,虽然已经年老体衰,但却变成了一个老谋深算的老狐狸。

而这些年,兀良部在乌托的治理下,已经恢复了当年的实力,甚至还要远胜从前。

这也是为何赤刺部丶阿拉满部等族落愿意重新归附兀良王庭的原因。

如果元良王庭重建,那这个新的王庭比当年的王庭还要强大。

这对大安新朝的威胁还是很大的。

杨正山琢磨了一下,说道:「转攻为守吧,先稳住当前的局面,再徐徐图之!」

杨承业点点头,说道:「我也是这样想的,周兰将军已经打下陇北镇了,我已经下令命她不要再继续进攻了!」

「肃州镇和庭州镇以及乌思镇那边先扔着,正好可以让他们帮我们挡住大月王朝,而北面北原镇和陇北镇需要休养生息,重山镇也许有编练新军!」

「因此对于π良王庭,我们也只能被动防守!」

杨正山问道:「南边呢?」

「陈恒昌似乎想先占据云桂,不过仰天宗已经向我们投诚,目前仰天宗正在配合南疆镇抢夺云桂的地盘!」

「而巴蜀的太平军也已经向云桂西部和北部调兵,他们应该能挡住陈恒昌继续扩张!」

杨承业解释道。

杨正山微微颌首,「去年我们扩张的太快了,别看我们现在占据了大半江山,但是我们的根基还没有稳固下来!」

「而且百姓们刚刚经历了一场乱世,正是百业皆废,民生凋零的时候,所以接下来我们需要休养生息,要让百姓安稳下来,要重建朝堂和地方官府体系,要保证整个朝廷能正常且快速的运转起来!」

这一场乱世看起来持续时间不长,但实际上对民生的伤害还是很大的。

陇原三省因为三年大旱,赤地千里,十室九空,别说几年了,估计就算是十几年都很难恢复过来。

山河省因为流寇肆虐也是民生凋,而巴蜀经历多场战乱,百姓的日子也非常不好过。

所以现在最重要的不是一统天下,而是先稳住当前的局势,让百姓们喘口气。

好在杨承业是个有成算的人,做事也很有章程,目前来看,他还是很适合做一国之君的。

拿到杨正山编制的小册子之后,杨承业立即对新朝做出了调整,增设商部和武部,设立中央银行,准备发行官办银票。

同时废除军户制度,推行募兵制。

虽然一切都显得有些忙乱,但忙中有序,在陆文渊和林展的辅佐下,杨承业逐渐熟悉了执掌天下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