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日有眚(1 / 2)

第130章 日有眚

其实——

变法改革就是在想方设法把全国各种优质财源进行国有化的尝试。

随着中晚唐以来的变法变革,国家不再掌握土地,这也就使得,国家对于人口的掌握方式,逐渐从土地转向为收取间接税。

在这样的制度下,虽然无法很好的直接在土地政策上抑制兼并,却可以通过其它的经济政策来限制富户的发展。

而王安石变法后的赵宋王朝,便是在这种「国有化」的大框架下,又逐步将财源进行「中央化」的过程。

其根本目的同样是为了做到如汉唐一般,能在掌握核心资源后,可以最大限度地来动员全国民力,将其转化为国防力量而开疆拓土。

只是这个「中央化」与转化国防力量的度应该是多少,一直是新旧两党之间,乃至新党内部之间的路线之争。

这也是赵俣所需要衡量的问题。

所以,赵俣始终留着旧党和谏官,让他们时刻提醒自己,千万别学历史上的赵佶,把虚假的繁荣当成强大,最后死于自我膨胀。

赵俣的担忧,不是无的放矢。

比之王安石主导的新法和章惇主导的新法,蔡京则颇类似一个无限制放大器,所有的政策到了他的手上,其效果都会呈数倍乃至十倍规模的放大。

换而言之,赵宋王朝的所有变法改革,都会在蔡京手上完成从质变到量变的过程。

而巨大的成就一定会促使蔡京的欲望膨胀,他肯定希望得到更多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蓝图。

事情的发展,也正如赵俣所料。

八月底。

这天中午时分,东京上空忽然发生日食。

白亮的太阳渐渐变得青黑无光,而太阳的中心之处仿佛是一块黄金被融化了,金色的溶液在不断沸腾涌动。溶液周围郁郁苍苍,好像一片茫茫的水波在旋转不停。

日食一直持续到傍晚,天空才恢复正常。

这个时代的人称这种现象为「日有眚」。

「眚」就是灾难和疾苦。

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天空出现日食,意味着帝王举措失当,这是上天对帝王的一种警告。

转天早朝。

旧党谏官江公望上奏:「新君登基,切不可大兴土木,沉迷女色。夫日者,阳也,食之者,阴也。惟陛下畏天威,听明命,大运乾纲,大明邪正,毋违经义,毋郁民心,则天意解矣。」

这个江公望就是标准的旧党,他总想把赵俣往宋仁宗方向打造,特别看不惯,赵俣刚登基还不到一年,就兴建延福宫,又大收臣子献的美人,并且还沉迷女色,希望赵俣能停止修建延福宫,少花点时间在女人身上,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只会耽误赵俣成为一个像宋仁宗那样的仁爱圣君。

如今,借着日食,江公望一上来就老生常谈,把出现日食归咎到了赵俣大兴土木和一下子就又选了三百个美人充入自己的后宫上。

其实,赵俣也想过,跟大臣说,皇宫的地基有水银,自己住在那,不利于自己的健康。

可一来,这事一点根据都没有,赵俣要是妄言,再被正实没有,那赵俣可就不只是被打脸这麽简单了,而是有可能失信于天下。

二来,如果有大臣问,这事是谁跟赵俣说的,赵俣还找不出来这个人。他要是真说,是张纯跟自己说的,这些大臣没准会逼赵俣赐死张纯。

三来,赵俣不住皇宫,不代表别人也不住皇宫,这要传出去皇宫有毒,让那些人怎麽住得安心?

没办法,赵俣只能吃这个哑巴亏。

另一边,蔡京等得就是这个机会。

见江公望终于又拿赵俣的欲望说事,蔡京出列,慷慨激昂地说道:「京于财用未尝以不足告,惟《周书》惟王不会之说。」

惟王不会的「会」,即为会计的意思,也即计算花费的意思。

而「不会」,即是说明帝王的花费是不应该如凡夫俗子一般受到限制并进行计算的。

蔡京的意思是,他给朝廷赚了这麽多钱,就是让赵俣随便花的,修个延福宫算什麽,收三百个美人又算得了什麽,《周书》上都说了皇帝花钱是理所应当的。

自从赵俣重用蔡京进行经济变法改革以来,赵宋王朝的经济迅速扭亏为盈,赵俣现在甚至都能给百姓减免田税了。

这肯定是蔡京的功劳无疑。

蔡京也因此超过其弟蔡卞和韩忠彦成为仅次于章惇和曾布位列第三的宰执。

只是,人性之于名利的贪婪,从来都是没有止境的。

巨大的成就,也促使蔡京的欲望膨胀,使他不想再等了,而是想要现在就取代章惇,成为赵宋王朝的宰相,进一步实现他的政治抱负。

蔡京十分清楚,不管他取得多少成绩,其权力的根基都是来自于赵俣。

蔡京也十分清楚,赵俣不只器重他,也十分器重章惇,他想要扳倒章惇取而代之,并不容易。

思来想去,蔡京认为,只有让赵俣如他一样的膨胀欲望,才会让更有能力的他来取代相对保守的章惇。

而现如今,不管是内政,还是外战上,赵俣都已经尝到了甜头,蔡京相信,只需要再从经史中找到先贤背书,自然便有机会,让赵俣挣脱最后的道德束缚。

于是,蔡京就找了这句「惟王不会」。

还有,《周官》一直是王安石最推崇的经典,蔡京这也是在找王安石给他背书。

蔡京此言一出,韩忠彦等旧党官员立即就警觉起来。

苏辙更是直接出列,辩论道:「《周官》明言,「惟王不会」之适用,仅限帝王祭祀礼仪之耗费,非遍于诸般场景,岂论帝王日常诸般用度?蔡京为取悦陛下,于此等内容,蓄意略之,其心可诛!」

接下来,讲议司的官员和旧党的官员便就此争吵起来。

朝堂之上,唇枪舌剑,火药味渐浓。

讲议司的官员力挺蔡京,引经据典阐述「惟王不会」新解,称当下国势昌盛,皇帝理当享有更尊崇的待遇,不必为日常用度所拘,以彰显大国气象。

旧党官员则据理力争,认为皇帝应该节俭丶控制自己的欲望,言辞愈发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