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谁是女状元(2 / 2)

顺便说一句,历史上最喜欢搞曲宴的皇帝就是赵信。

赵侯登基以来,还没有搞过曲宴,这次趁着宫闹科举搞一个曲宴,邀请宰相和一众宰执前来参与一下,正好一举两得。

赵侯相邀,谁能不奉陪?

再者说,他们都有亲近之人参加了这场宫闹科举,他们肯定愿意来当这个评委。

这次的宫闹科举,为防止作弊,也用上了糊名制度和誉录制度,即: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密封,使赵侯等人无法得知考生身份,避免赵侯等人阅卷时因人情因素而偏祖。还有,为防止赵侯等人通过笔迹辨认考生,试卷由专门的誉录人员重新抄写,再交赵侯等人评阅,确保阅卷的公正性。

赵侯他们人多,一众宰相丶宰执又各个都是文化圈中的大佬,每一个都能一天批阅几百道奏章,区区大几十张卷子,也就一个来时辰,他们就彻底评选出来了。

赵侯等人都是大忙人。

好吧,赵其实还行,不算特别忙。

可章惊以及一众宰执,真的是日理万机的大忙人。

他们肯定不可能为一群女人的事耽误好几天时间。

所以,赵等人很痛快地给出来了他们评选出来的结果,具体如下:

第一名:张纯。

第二名:李清照。

第三名:刘氏。

在诗词方面,张纯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笔秋》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打了个平手,即便是让苏轼来点评,也无法分辨出哪一首更好。

最后苏轼感慨:「陛下这后宫中,真藏龙卧虎也!」

张纯赢在了经史子集上。

不得不说,李清照对女德方面的理解差太多了,她甚至连前十名都没排进去。

只是,李清照的诗词太惊艳了,这才让一众考官破格把她的名次提到了前面。

顺便说一句,张纯的经史子集也只不过才排在了第五名。

排在第一位的是刘氏。她对女德方面的理解和表达,让人叫好连连,导致所有人一致认为她的经史子集应该拿第一名,而且她的词写得也很不错,至少排个五六名肯定没问题。

这麽说吧,不少人都想点刘氏当笔试的第一名。

只不过,最终决定权在赵手上。

赵侯看到《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笔秋》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同时出现之时,

整个人都惊呆了。

用脚后跟去想,赵侯也能猜到,其中一首肯定是张纯「写」的。

问题是,另一首是谁写的?

难道还有穿越者?』

赵候拿着这两首词旁敲侧击了一番,就从苏轼的口中知道了,李清照竟然也跑来凑热闹了。

这赵侯才心下一松,『原来没有第七个穿越者。」

想到张纯这段时间付出的努力,赵候也不忍心再打击她了,再怎麽说,她也是自己的女人,还是自己的金手指之一,也不能老让她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

于是乎,赵侯就给了《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笔秋》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超高的评价。

张纯和李清照靠着诗词这项脱颖而出。

不过这还没完。

因为宫闹科举,可不光考文化知识,还考宫廷礼仪丶女红技艺丶品德修养。

宫廷礼仪包括:礼仪规范和宫廷典制。

前者是,详细考察宫廷中的各种礼仪制度,如君臣之礼丶后妃之礼丶祭祀礼仪等,包括服饰丶仪态丶动作规范等细节。

后者是,了解宫廷的组织架构丶机构职能丶重大仪式的流程和规定等。

女红技艺:包括刺绣纺织和服饰制作。

也就是,精通各类刺绣针法和纺织技巧,能够制作出精美的刺绣作品和高质量的纺织品,以及掌握裁剪丶缝制衣物的技能,熟悉不同宫廷服饰的款式丶风格和制作要求,能够为营廷人员制作符合身份和场合的服饰。

至于品德修养:包括品德操守和性格气质。

也就是,考察儒家所倡导的孝丶悌丶忠丶信丶礼丶义丶廉丶耻等品德,以及注重应试者的性格是否温和丶端庄丶稳重,气质是否优雅,能够符合宫廷对女性形象的要求,以营造和谐的宫廷氛围。

这一整套考完,张纯勉勉强强保了个第三(这还是赵侯给她放了不少水),李清照直接跌出前十,夺得第一届宫闹科举女状元的是刘氏。

刘氏出身寒微,父亲名叫「刘彦清」。

后来,根据刘氏父亲的姓名,张纯推测,她应该是历史上赵信的第三任皇后,谥号为「明达皇后」的刘明达。

她还有一个身份,历史上赵信最美的女儿茂德帝姬赵福金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