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绝世高手
一曲过罢,杨玉环朝着李隆基的方向行了一个谢场礼,便重新隐入扇中,在宫女的簇拥下离开了舞台。
跳了一曲,出了一身的汗,衣服上有些地方已经被浸湿了,毕竟跳舞不能穿的太厚,不然施展不开动作变形,她体重又高,自然容易出汗,不像其她五名舞者,基本都是九十一百斤,就她一个一百三。
她湿身的模样自然是不能被人看到的,会让人浮想联翩。
她得回去洗个澡。
李隆基仍然回味其中,闭目回想着方才的整首新曲,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他已经记住了。
群臣没有出声喝彩,因为贵妃跳舞,喝彩不合适,你可以称赞贵妃的其它方面,但是不能称赞她跳舞跳的好,那是圣人才能说的话。
「太真啊太真,今夜实在是让朕刮目相看,她比平日里舞的更好,」李隆基抚掌感叹,与一旁的妹妹玉真公主说道:
「不能依你,这三章清平调得算上,否则太真不乐意。」
玉真公主顿时皱眉:「王维不擅此道,他的诗里很少会出现女子,你就不怕他乱作一番?」
是的没错,王维的诗里确实很少描写女性,但也不是没有。
比如那首当下在长安非常脍炙人口的《洛阳女儿行》。
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位家在洛阳的贵族少妇的日常生活,写尽了娇贵之态,本来没什麽问题,结果王维偏偏在最后一句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反转: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这最后一句,完成了整首诗的终极反讽,一贵一贱的超级反差,被称为「虽语不涉讽,但讽意存焉。」
至于另外一首《西施咏》也是一首讽诗。
所以玉真公主知道,王维写女人,一个不好就会加点讽刺进去,这是王维的一贯尿性,今夜是上元宫宴,王维如果一下收不住,那真是要了命了。
李白就很少有讽诗,是因为出身不好,得罪了人要挨打,王维不怕啊,来来来,你打老子试试?
「他又不是蠢货,敢在今天乱来?」李隆基沉声道。
玉真公主内心一叹,不再劝了,虽然李白是她举荐的,但是她希望王维赢,
感情嘛,也是讲究个先来后到的。
「召王维,」李隆基淡淡吩咐一声。
随着一名内侍前往王维所在的方向,大家的心思已经从刚才的乐舞中脱出,
心知今晚的重头戏来了。
王维的职位,是殿中侍御史兼太乐丞,这个级别对于李白来说,已经是高不可攀了,但是李白其实还看不上。
今年已经四十一岁的李白,就算中了进士,还能咋地?当个候补老老实实排队吧。
就算是榜首头名,职位多半也是什麽县丞县尉,想要往上走也是不可能的。
崔圆的年纪还没他大,中了武举,还是博陵崔,都只是一个看大门的,要不是李瑁,他现在还是一个看大门的。
何况崔圆的政治嗅觉,压根就不是李白能比的。
「看你的了,精神点,不要忧,你能行的,」裴迪为好友不停的打气道。
他是李瑁的幕僚,也是王维的至交,王维好多诗里都描述了与裴迪之间的友情,所以人家裴迪肯定是向着王维的,也对王维有信心。
「臣王维,拜见圣人,」王维在主看台下,朝着李隆基躬身行礼。
李隆基微微一笑:「爱卿起身,李白的新词,你觉得如何?」
王维道:
「答圣人,第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当中两个『想』字,正应填词『若非』,为两个平调,『会向」是一个滑调,更添整首美感,第一章咏贵妃,重在二「想」,次句自不能以人接出,因为没有哪个女子还能衬的起贵妃,于是李太白便映花说,堪称绝妙,其后咏花,脱胎烘染贵妃之如花芳艳,实乃造化之工,
臣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什麽叫专业?这就叫专业,李隆基微笑点头,朝周围道:
「这便是朕的太乐丞,惟有七绝之豪,才能品味李白诗中真意。」
说罢,李隆基看向王维,半开玩笑道:
「你为朕所锺爱,又领太乐署,今日能不能挫了李白锐气,就看你了。」
王维点了点头:「臣愿以旧乐作新词,以接太白三章。」
「好,」李隆基拂了拂袖子,王维缓缓退下。
眼下很多人都为王维捏了一把汗,本来说好的斗诗,现在好了,斗词了。
毫无疑问,王维需要临场发挥,但是李白三章虽是新出,却已经深入人心,
王维能不能干得过,其实当下大多数人并不看好。
连李瑁也不看好,没办法,王维遇到的,是华夏史上诗赋一道的金字塔尖,
值得庆幸的是,李白眼下还未攀顶。
真要是处在巅峰的李白,谁来了都是白送,
自古文章憎命达,诗人不幸诗家幸,李白现在还不惨,他是越惨越牛逼,跟杜甫一样,当然了,王维其实也是。
那麽王维出场,阵仗就大了,单是负责抄录诗词的官员,就多达十二个。
因为王维一般应制作诗,句子都很长,而且极尽华丽之辞藻,文学水平不高的,都没办法记录,会卡字。
诗人作诗,你不能拘束他,而是他想干什麽就干什麽。
换成别人,兴许会四处溜达寻找灵感,但是王维不用,这小子坐禅功夫相当牛逼,就这麽枯站当场,闭上双目,展开了他内心的宇宙世界。
半响后,王维左手微抬,打出一个手势,手持诗板的官员们顿时聚精会神,
因为他们知道,王维要开始了。
「此民间俗乐曲牌,臣作七首,以一「静』字,接太白之「动」,以六言对七言。」
说着,王维深吸一口气,缓缓吟诵道: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
「官府鸣珂有底,散发何人。」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
「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姜姜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梁夜春。」
从第一句开始,人们便已经被王维带入了一种悠然之田园风光的场景之内,
仿佛置身于山野之中,正在躬耕细作。
田野丶山涧丶花树丶孤烟丶村庄丶孩童丶渡口丶鸟鸣丶牛羊丶幼童丶夕阳..:
尽是一片怡然自得的山水田园。
这便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双绝的王摩诘。
但是......这首诗在今夜很难有人共情。
王维年轻时候,本来也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青年,又极富才学,起点又高,这辈子的成就,本该是可以达到中枢级的,他的弟弟王缙,历史上就做到了宰相。
但是人一旦有所偏好,势必影响其它方面,做官的人信什麽,都不能信佛,
那会让你心慈手软,清新雅淡丶不与人争。
王维信佛之后,性格逐渐出现变化,加上妻子过世,逐渐使他心境淡泊丶闲远自在,一意追寻意趣之妙,再也不想仕途之事。
但是今天在座的,大多数可都是官,他们的心境和王维正好是两个极端。
他们喜欢的王维的诗,向往诗中的田园风光,但绝对不会生出归隐之心。
所以王维的诗,给了在座的人一种不切实际的幻境,那样的生活无疑很美好,但是我永远不会选择那麽过。
包括李隆基。
他是非常了解王维的,也知道的王维的诗歌风格比之从前,有着极大的变化,正所谓诗为人之意,从这首诗当中不难看出,王维有隐居的念头啊。
怎麽?在朕的治下做官,不顺意?
但这并不代表李隆基不高兴,正好相反,王维的这七章词,展现出的全都是美好的事物,确实是一篇完美的田园乐词,容易在民间普及成歌谣。
「很好,朕非常喜欢,不愧是朕的御用诗词大家,赐金鱼袋,」李隆基并不吝啬自己的称赞,而且确实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这首诗。
李白只能是银鱼袋,但是人家王维肯定是金鱼袋,因为王维级别虽然还不到,但人家本来就有金鱼袋,还有金鱼符,这是早年间圣人额外赏赐的。
「百姓怡然自得,山水由园令人艳羡,这便是圣人治下的盛世景象,」李林甫借着李隆基的称赞,站出来道:
「臣以为,此番王维胜出。」
贺知章听到这句话,顿时不满,他不是认为王维作的不好,而是相比李白那首,确实是差了些,这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
无论是用词丶音韵丶想像丶生动,都是王维输了一筹嘛。
「右相不擅诗词,你来评价优劣,不太合适吧?」贺知章明显是在维护李白人家有传世名诗啊: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李林甫呢,一首都没有。
专业的事情确实需要专业的人来评判。
李林甫呵呵一笑:
「老夫不擅作诗,并不代表不擅品评,诗有六义:一日风,二曰赋,三日比,四白兴,五白雅,六白颂,李白为比,以彼物比此物也,王维为兴,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今属改元之年,老夫觉得,王维咏的是太平之年的民间景象,要比李白高出一筹,当然了,若只论词不论意,那是李白赢。」
裴耀卿也在一旁跟着点头道:「诗重在一个意字,王维之作更有意境。」
见到台下众臣开始争论,李隆基笑了笑:
「既有争执,捎带再论,不以一时判输赢,朕还要给他们出题呢。」
说罢,李隆基朝身后小声吩咐一番。
押宝正式开始了。
这完全就是耍赖,李白王维都已经斗了一场了,而大多数人都觉得王维输了一筹,这个时候才开始押宝,押注王维的肯定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