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牙胚发育到一定阶段,部分上皮细胞会被包埋在牙龈或上颚黏膜下,出生后,这些上皮细胞团块逐渐增生丶角质化,就形成了马牙。
马牙是一种生理现象,通常会在出生后数周内自行脱落,无需进行特殊处理。
不过三个月时间还没脱落,那确实稍微有点久了。
当然了也还在正常范围内。
接着方言又看了看孩子的舌苔。
那小小的舌头舌苔发黄,也不知道是不是礼堂的吊灯的光线问题,看起来金黄金黄的。
前世的时候方言就没怎麽钻研中医儿科,这辈子还是没怎麽接触,中医儿科应该是他的短板之一,目前他属于是在挑战自己的软肋了。
方言脑子里快速的思考分析着,同时又开始查看患儿的手掌。
指纹紫滞。
方言试着诊脉,结果发现孩子的寸口脉部位实在短。
就算是采用中医儿科的「一指定三关」的方法,也就是用食指或拇指同时按住婴儿寸口脉的寸丶关丶尺三部来切脉,也很难诊断。
当即他就放弃了这方法,询问起了患儿的父母: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看!
「孩子大便怎麽样?」
孩子的母亲回应道:
「很不正常,五六天拉一泡,形状类似羊屎蛋,呈颗粒状。」
方言听到这里点了点头,基本上已经搞清楚现在这孩子的情况了。
他重新回到了自己坐诊的台子,拿起笔开始写了起来:
「根据清代儿科名医夏鼎所着《幼科铁镜》上所述:苔黄由娠母感受湿热,传于胞胎,故儿生下,面目遍身,皆如黄金色,壮热便秘溺赤者是也。」
看到方言写这句话的时候,萧承志终于露出了笑容。
这是方言头一次抓古籍帮着治疗背书,可以说是是无责声明,也可以说是给自己壮胆。
不过他马上又笑不出来了,因为他没看过这本书,而方言居然能记得里面的全部内容,且症状和目前的患儿如此相似。
说明方言虽然对治疗患儿不太自信,但是他已经在古籍里找到办法了。
不是?你脑子怎麽长的?
这都能记得住?
而方言倒是不知道自己引用个古籍内容,以后好给徒弟用的想法,就让某些人破防了。
他脑子里快速的整理了一下思绪,然后又继续写道:
「患儿发黄的原因,和母亲的体质胎热湿热等因素有关,这个孩子体质比较瘦弱,体内湿热长时间积聚。湿热之邪逐渐化燥,进而损伤了体内的津液,正气也受到了消耗。同时,体内还出现了瘀血凝结的情况,而湿热依然持续蕴结不能消散,由于正气已经虚弱,所以身体很难恢复到正常状态。」
写到这里,方言又顿了顿,看了一眼患儿后,继续往下写道:
「因此决定选用茵陈蒿汤和五苓散这两种方剂进行治疗,这两个方剂具有清除体内热邪丶渗利水湿的功效,还能通利肠道丶破除瘀血,疏解肝郁丶舒缓情绪,强健脾胃丶化解湿气,最终实现扶助孩子本身正气丶以驱逐病邪的目的。」
接着,他就开始将茵陈蒿汤和五苓散加减的配方写了出来。
等到写完后,方言递给了患者家属,让他们回去用水煎取汁,给孩子缓缓服用。
然后在今天晚上的时候观察一下孩子大便的情况,如果大便糖稀就说明喂多了,如果大便还是没怎麽变,或者根本没有大便出来,那就说明喂的还不够,要继续加。
患儿和正常成年人不一样,他的用药量需要试探才行。
听到方言的话,患儿的父母连连点头。
表示马上就去捡药,回去给孩子喂。
他们对方言开的药一点都不怀疑,因为报纸上还有刚才他们已经见证了方言的医术,当即如获至宝的拿着方言开出来的药方,鞠躬感谢一番后,就忙不迭的去捡药去了。
另外一边,杨景翔这会儿看着方言开的方子,将自己带入了方言的角色里,感觉自己应该都开不到他这麽快。
一时间,陷入了自我怀疑中。
而张延昌看到方言居然把如此困难的儿科一关都过了,只感觉脑瓜子嗡嗡的,算起来他应该是观摩这三人里面医术最差的。
现在越是看方言治病,越感觉有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实在很难想像,这家伙居然要和自己当同学?
而且还是当五年。
而萧承志这会儿破完防后,又恢复了一脸高冷。
他看到下一个病人,决定待会儿先方言一步说出辩证的方案,也展示下自己的存在感!
PS:月票又多了100,所以更完这章还欠大家90000字。
下午还有加更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