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权力(1 / 2)

青仙问道 中原五百 7224 字 2天前

第287章 权力

京师,吏部尚书王巩的府邸。

这片府邸在京城的喧嚣繁华中,却透着压抑的静谧。

自从草原大军退去,玉亲王的声望如日中天,已然达到顶点。

大虞朝历史上,有两次监国守京师的前例。这就像两道无形的绳索,牵引着众人的目光与心思,都朝着同一个方向——皇位,汇聚而去。

当年,本朝仁宗皇帝,在成祖皇帝靖难时期,以燕王世子的身份,肩负起守住尚未成为京师的平城的重任。那时的他,虽未正式获封「监国」之名,却以坚定意志和卓越智慧,为成祖皇帝稳固了大后方。这份功绩,成为他日后登上皇位的重要基石。

百年之后,景皇帝在监国期间,面对草原大军的汹汹来势,毅然登基上位,力挽狂澜,击退强敌,成功守护了京师,也书写了一段帝王篇章。

这两段历史,犹如两座巍峨丰碑,矗立在众人心中。

如今留守京师的百官丶勋贵,以及那些前来勤王救驾的边镇将士,至少有九成都纷纷倒向了玉亲王。

玉亲王深谙人心之道,他大开国库,将白花花的银币赏赐出去。这些银币可不是形同废纸的宝钞,实实在在能够在市面上换到货物。

在北方,诸多新式工坊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而这些银币,正是它们得以运转的血脉;即便放眼南方,凭藉这些银币,也能轻松购置到所需之物。

尽管此时南北隐隐呈现对立之势,但在货币这件事上,却默契地达成了统一。这背后的原因,是因为货币统一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倘若此时京师贸然更换货币,那无疑是一场财政灾难,经济将瞬间崩溃,整个北方地区也会陷入混乱与动荡之中。

为了进一步巩固货币统一,南北二京在铸币一事上保持高度一致,并共同公布了一项政策:在明年年底之前,白银换银币会收取火耗费。

这一政策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将北方勋贵豪绅藏在地窖深处的白银纷纷逼了出来,助力京师铸币。

毕竟,谁也不愿意白白承受损失。

不仅如此,朝廷的钱庄还出台了颇具吸引力的政策,储存在钱庄的银币能够获得一定的利息,而若是储存白银,反而要收取利息。

这一系列举措,是玉亲王为了维持朝廷正常运转而不得不推行的政令。

毕竟,充实的财政收入是朝廷得以正常运转的根基,只有财政稳定,他才能真正掌控北方,哪怕这些政令隐藏着一些巨大的隐患。

这看似是玉亲王的谋略,实则也是徐青的阳谋。

徐青深知,只要货币保持统一,南北就难以持续分裂,最终必将走向一统。

因为南方凭藉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足以在经济战中拖垮北方。

就如同前宋时期的岁币策略,大宋通过大量输出岁币,使得北朝不得不依赖南方的货物,从而进行着一场无形的经济战争。只是可惜,前宋的这一策略效果不佳,未能真正实现其战略目的,毕竟,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一切经济手段都显得苍白无力。

而最早运用这一策略的齐国,也是因为其作为诸侯盟主,拥有强大的实力,才得以成功实施。

王巩,这位出身大家族,身处朝廷中枢的大佬,凭藉着多年积累的政斗经验和对各方局势的深入洞察,洞悉了南北之争的内在本质。

他清楚地认识到,玉亲王难以获取最后的胜利,这不仅仅是因为徐青的存在,更在于老皇帝的强大影响力。

太和山一战,老皇帝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但王巩坚信,这绝非陛下全部的力量。在天下顶层的力量格局中,陛下犹如一座巍峨的高山,独树一帜。

无论是神秘莫测的雪域活佛,还是权势滔天的慕容太师,在陛下的面前,都难以与之抗衡。

陛下真正的对手,或许只有那传说中神秘无比的黑山老妖。

然而,在王巩看来,黑山老妖虽然强大得令人胆寒,却欠缺最重要的一点——取天下丶治天下的雄心。

王巩作为大家族出身,又身处朝廷中枢,能够接触到许多常人难以知晓的秘密资料,其中就有关于黑山老妖的记载。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分析,他判断出黑山老妖最大的弱点便是无心于天下。

所以,无论黑山老妖在一时之间多麽强大,只要他没有取天下丶治天下的决心和能力,那麽他的胜利都只是短暂的,迟早会在历史的舞台上退场。

而徐青和陛下,始终秉持着天下一体的理念,即便在前进的道路上遭遇失败,也会有继承者将这一理念传承下去,这种政治理念,犹如一盏明灯,永不熄灭。

玉亲王本可以通过耐心隐忍,等待时机,继承陛下和徐青所开创的局面,实现天下的长治久安。

然而,他却选择了依靠外力,这一决策,让他的根基变得不稳。

历史上的儿皇帝,无一不是在依靠外力的过程中,失去了自主的权力,最终沦为他人的傀儡,无法成就真正的大业。

而且,如今玉亲王唯一在世的儿子,当今皇孙,正在应天府。这一事实,就像是一把高悬在玉亲王头顶的利剑,成为玉亲王无法修补的隐患。

何况玉亲王自皇孙诞生之后,虽然在王府中不断耕耘,却始终未能让妃嫔再有身孕,这无疑让他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北方的豪绅勋贵以及边镇将门,并非看不到这一点,他们之所以选择支持玉亲王,实在是因为别无选择。

陛下和徐青致力于创造一个盛世,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而这些人,就成为了他们改革路上的垫脚石。

王巩深知,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南方的态度,将成为决定他命运的关键因素。

他满心期待着族弟能够在与南方的交涉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他带来转机。

「老爷,老家来人了,说是有重要的东西交给您。」管家匆匆走进书房,打破了屋内的寂静,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急切与紧张。

王巩心中猛地一凛。他快步迎上前去,从管家手中接过家书和画像。

他的手微不可察地颤抖了一下,先拆开书信,目光急切地扫过上面的文字,只见上面详细记录着族弟与徐青会面的经过,以及徐青的叮嘱。王巩逐字逐句地研读着,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深知,这些文字背后,隐藏着南方的态度和意图。

在阅读的过程中,王巩格外留意族弟对徐青的称呼。如今徐青已被封为冠军侯,但族弟在书信中却称呼他为「徐大人」。

这毫无疑问是一种暗示。

作为文官中一股强大势力的王家,始终认可徐青在文官的权力和地位。族弟的筹码开得不低。

显然从徐青后面的态度来看,对方也认可了王家的筹码。作为勋贵的徐青,从作用来说,自然是不如文臣领袖的。

天下是士大夫的天下。尤其是徐青推行的变法,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加强了臣的力量。

文臣又是「臣」之中最强大的一股力量,自然获益。

经过长时间的反覆揣摩,王巩从这封书信中推测出了许多有用的信息。他心中的一块大石终于落地,一直悬着的紧张情绪也稍稍放松了一些。

随后,他的目光缓缓落在送来的画像上。

当看到那似曾相识却又分明是徐公明面容的重阳祖师像时,他的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疑惑丶敬畏交织在一起,仿佛眼前的画像不再是一幅简单的画作,而是蕴含着某种神秘力量的圣物。

「老爷,这画像……」管家忍不住问道。

「莫要多问,你去准备一间清净的静室,我要参拜画像。」王巩沉声道,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多年的官场生涯让他养成了谨慎行事的习惯,对于这种神秘的事物,他更愿意独自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管家虽满心疑惑,但也不敢多言,匆匆去安排了。

王巩将画像小心翼翼地挂在静室中,然后恭恭敬敬地跪在蒲团上,开始参拜。

起初,他只是按照徐青的叮嘱,秉持着心诚则灵的信念,试图从画像中领悟到一些启示。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奇妙的感觉涌上心头,他竟感觉这画像中的徐公明仿佛活了过来,目光深邃而又充满智慧,似乎在向他传递着某种神秘的力量,引导他走向一条未知的道路。

不知何时,王巩感到一阵强烈的疲倦袭来,他的眼皮越来越沉重,最终沉沉睡去。

在睡梦中,他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空间,看见了一个熟悉的「面孔」。

「徐公明。」王巩下意识地喊道,声音中带着几分惊讶和敬畏。

「王大人,好久不见。」徐青意态闲适地出现在王巩面前,他的身上散发着一种出入世间丶无拘无束的独特气质,深邃的目光仿佛洞悉了世间一切真理,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信任和敬畏。

王巩恍惚间仿佛回到了青年时期,在翰林院一位大儒身旁,殷勤伺候,讨教学问时,瞧见大儒目光的那种感觉。

在这一刻,他仿佛领悟到,眼前的徐青,就如同那位大儒一般,掌握了「理」,世间一切艰难险阻,在他面前都可以从容应对。

对了,那个大儒姓「方」。

「真没想到,如今的你已经能和诸子并列,且即将开创出一个新的时代。我先前还试图与你为敌,真是自不量力。」王巩感慨地说道。

「王大人是绝顶的聪明人,所做选择都是时下最优的选择,这一点,徐某也是深深佩服的。现在我需要王大人的帮助。」徐青诚恳地说道。

「事情到了这一步,徐大人有什麽吩咐,尽管说便是。」王巩毫不犹豫地说道,此时的他,已经彻底放下了心中的疑虑,决定全力支持徐青。

徐青肃然道:「我需要王大人全力配合玉亲王的改革变法。」

「啊。」王巩不禁发出一声惊讶的呼声,他浑然想不到,徐青的要求竟是这样。在他的预想中,徐青应该会要求他反对玉亲王,或者采取一些其他的行动,却没想到是配合玉亲王的改革变法。

徐青微笑着解释道:「现在北方的反对势力,为了抵抗南方,势必要拥护玉亲王,这也是玉亲王的机会,他可以凭藉南方的威胁,做一些大胆的改革。但玉亲王毕竟经验不够老道,这时候更需要王大人这样老成持重的重臣来在旁辅助。无论如何,我都希望王大人能为国分忧。」